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光学字符识别(OCR)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、教育、司法等多个领域,极大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。然而,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滥用风险。近年来,OCR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,成为伪造票据、篡改合同、辅助学术不端的新型犯罪工具,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秩序和数字信任体系。如何有效防范OCR技术的滥用,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治理难题。
不法分子利用深度学习优化OCR识别精度,将纸质发票转化为可篡改的数字模板,再结合生成对抗网络(GAN)技术伪造高仿真电子票据,甚至能够绕过财务审计系统。这种技术滥用不仅导致国家税收流失,还催生了从软件开发、数据交易到洗钱分账的黑色产业链。
部分在线作业批改平台允许学生通过OCR识别标准答案图片,仅比对字符相似度即判定正确。当“拍照搜题”演变为“拍照抄题”,技术不仅未能成为认知赋能工具,反而异化为消解思维能力的“数字吗啡”,严重损害教育公平。
在知识产权纠纷等案件中,当事人利用OCR篡改合同关键条款,而现行法律对电子证据的取证规范尚不完善,导致法庭面临“技术真伪鉴定难、证据效力认定难、责任主体追溯难”的困境,严重影响司法公正。
OCR技术的滥用,折射出技术进步与法律伦理建设的失衡。防范其成为犯罪工具,既需技术手段的升级,也依赖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共治的推进。唯有构建“技术+法律+伦理”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,才能确保OCR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进步,而非沦为犯罪的帮凶。